白酒企業非常多,全國共有白酒企業20.31萬家,其中四川3.42萬家,云南2.79萬家,貴州1.91萬家;目前銷量比較好的有: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汾酒、古井貢、今世緣、迎駕貢酒、珍酒李渡、舍得、口子窖、水井坊、酒鬼酒、牛欄山二鍋頭、伊力特、金徽、老白干、金種子、黃臺、天佑德。
怎么在這么多白酒里面,找到品質好的呢?
一、產品名稱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產品名稱定位,白酒行業,普通窖池發酵的濃香酒在蒸餾白酒時,中間段品質比較好的叫特曲,需要存放3年以上;稍微差點的叫大曲,需要存放1年以上;醬香白酒也有大曲之類的,但現在比較好的通常叫大回酒,回沙酒。
在260元以上的白酒,產品的名字都有特殊的含義,但在200元以內的白酒里面,如果沒有用特曲、大曲、回沙這些名稱作為產品的名字;用的年份也沒有達到10年以上,產品介紹里面也沒有說用了什么基酒勾兌,基本上都是質量比較低的酒;
用了這些名稱的不一定是好酒,如果沒有用的基本就不是好酒,像頭曲、二曲這些名稱的基酒,酒廠在產品定位上就不是優質基酒,根本不可能口感好,如果硬說是絕對有利益關系。
這3款分別為大曲、頭曲、沒有曲;基酒水平肯定是大曲比頭曲、沒有曲好,實際上頭曲跟沒有曲的基酒水平差不多。
在口感也確實如此,大曲的香味最好,但喝了上頭;鴨溪窖本身就有香味濃重層次豐富的特點,但是太辣了,基酒比較新,不是質量好的基酒;頭曲跟沒有曲差不多,但是頭曲的香味淡,層次單一,也辣,對比之下鴨溪窖的口感會比六年窖頭曲好一點。
二、口感
白酒的口感其實是在迎合我們的味蕾,適合味蕾或者說味蕾喜歡的味道,就是比較好的口感;酒廠能把味道控制在適合我們味蕾的范圍之內,就是水平比較高,質量比較好。
1、酸苦澀
醬香白酒用的原料是高粱含有單寧,頭兩次蒸餾出的酒,酸苦澀感會比較尖銳;到了三四五道單寧含量少了之后酸味會柔和一些,苦澀感比較淡,所以醬香白酒只要是酸味不柔和、苦澀感明顯,用的基酒品質就會一般。
2、酒糟味
酒糟蒸餾的次數越多,糟味會比較明顯,而且用窖池最上面糟了的酒糟蒸餾的糟味也明顯,所以如果白酒的糟味明顯,也不是質量好的酒;糟味控制的好會有類似醬油的味道,通常醬油味明顯的白酒,也不是好的酒。
雖然這兩款酒的評價很高,也是比較流行的大單品,但基酒的水平并不高,可能五六七道都算不上;群眾比較認可這倆酒,除了茅臺勾兌的口感比較好,再就是因為它們是茅臺酒。
3、辣
比較辣的酒是陳放時間短,陳放時間短的酒質量都比較差。
4、特別甜
甜味重的酒也不是好酒,最近因為食用油罐車不清洗,也爆出了酒廠會拉一些糖蜜作為原料;白酒會有一定的甜味,但絕對不會非常甜。
現在白酒有個特別的習慣,只要理論上會出現的味道,都會添加到白酒里:
酯化反應
因為羧酸和醇會生成酯,恰巧白酒里面有這兩種成分,白酒就開始營銷老酒能酯化;但是酯化反應需要在充足的氧氣環境下用強酸作為催化劑,才有可能酯化;這兩個條件白酒都沒有,老酒也不可能酯化,白酒非常擅長利用這種有可能的發生的事情,去營銷。
甜味
白酒確實會有甜味,尤其是原料有玉米的會略微甜一點;因為酒有甜味,但很多酒廠為了掩蓋劣質基酒的苦味,會毫無顧忌的添加甜味劑,現在甜味劑不讓用了又開始加蜜糖;因為白酒有甜味,即使加的多了也可以說是本身的甜味。
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白酒特別喜歡把有可能的味道,變成提高白酒的品質的籌碼。
三、執行標準:
很多人喜歡看執行標準,其實這個標準是有彈性的,就像很多1000元左右的白酒與幾十塊錢的,它們執行標準是一樣的,并不是標了國標優級酒就是好酒。
白酒行業有很多酒廠用的企標比國標更嚴格,像我們當地的扳倒井的國井,實際上是芝麻香型但各方面比芝麻香型標準更高,改成了企標國香型;當然也有很多酒廠的能力達不到國標,它們會弄一種沒有的香型標準出來,這樣就可以不用國標來要求自己的產品了。
四、老酒并不香
酒是陳的香,是指的陳年紹興黃酒,因為陳放的過程中會發生美拉德反應,有像味精一樣的鮮味;白酒又抓住了這個可能會發生的現象,給白酒加鮮味、咸味。
非常可惜的是,不知道黃酒技藝是失傳了,還是因為什么,高質量的黃酒沒有賣的;而且在民國甚至清朝時期,高端的紹興陳釀也非常少,一般人也是買不到的;現在的黃酒都有3-5年的保質期,高端的黃酒是越陳越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