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質量發展成為熱詞,引起廣泛關注。
廣州越秀農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越秀農牧食品”)作為生豬全產業鏈發展企業,對于高質量發展有其獨特的領悟。
“高質量發展更多的是要體現科技。”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走進越秀農牧食品,與總經理助理劉?深入探討了越秀農牧食品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先進的樓房養殖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越秀農牧食品養殖板塊起步于2020年,經過幾年時間發展,2023年生豬出欄量已經達到28萬頭。“越秀農牧食品追求穩定有序的發展,不會盲目擴張。”劉?表示,今年計劃出欄60萬頭,廣東和貴州地區各占一半,2025年則計劃出欄200萬頭左右。
廣州越秀農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劉?
不得不說,越秀農牧食品雖為養豬業的新秀,但養殖理念和配套設施等均走在行業前列。
據悉,越秀農牧食品在廣東的養殖項目均采取先進的樓房養殖模式。以廣州花都的樓房項目為例,劉?介紹,該項目采用3380繁育一體化養豬模式、全場實行28天批全進全出的管理方式,能夠提高生豬養殖整體生產和管理水平,實現高效優質、綠色生態、環境友好的高質量發展目標。以3380頭母豬場生產線為例,28天批年出欄可達80000?90000頭左右,產房效率比傳統的7天批生產方式大幅提高。
樓房養豬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能提高人員效率。對照貴州平房養殖項目,劉?發現平房1人可管理750多頭豬,而現在花都的樓房養殖1人能管理1200?1300頭豬,相當于比平房養殖節約人力約50%。
效率提高了,成本隨之下降。劉?介紹,目前越秀農牧食品最優秀的場線養殖完全成本基本控制在16元/公斤以下。廣東區域的養殖場,飼料價格更低一些,未來希望成本能控制在15元/公斤以內。
與此同時,樓房養殖還能節約用地。劉?介紹,花都項目主生產區由4棟9層的養豬樓組成,同等產能的情況下,起碼比平房豬場節約用地1/2,如果再加上棟舍之間連接道路的話,樓房養殖節約的占地面積就更多了。
除此,樓房養殖更加綠色環保。劉?介紹,越秀農牧食品養殖場內都是全機械清糞,然后通過管道輸送到污水處理區。
有資料顯示,花都項目的糞污排放量較傳統的水泡糞減排40%;處理后的中水用于除臭,每年可節約用水36萬噸;同時利用屋面和山坡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每年可發電360萬度,可實現碳減排979噸。
值得一提的是,越秀農牧食品還將固廢通過高溫發酵的方式轉化成有機肥的底肥,提供給周邊老百姓,改良土壤環境以提高產量,從而為農戶帶來創收。
屠宰、深加工自動化程度高經過幾年發展,當前越秀農牧食品已發展成為涵蓋生豬養殖、屠宰及鮮肉銷售、肉制品深加工全產業鏈布局的平臺型企業,在廣東、貴州布局多個項目,擁有“皇上皇”“孔旺記”等多個老字號品牌。作為一家全產業鏈發展的企業,在屠宰和深加工方面,越秀農牧食品也有著豐富的高質量發展經驗。
“屠宰和深加工環節更直接地面對消費者,出于對食品安全的考慮,越秀農牧食品對廠容廠貌、設施設備的先進化和自動化都有著高要求。”劉?著重表示。
劉?介紹,越秀農牧食品的屠宰端生產線,宰殺的豬血安全度高,可用于醫藥制造。另外,去年上新的兩條生產線從國外進口了自動開邊的機器人,自動化程度高,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
“新屠宰線上,每個運送生豬的滑輪上都帶有一個電子芯片。”劉?介紹,客戶下單后可以實現精準定位、追蹤,整個過程可追溯。數據顯示,處理一頭白條豬的效率,比以往人工操作提升了近3分鐘。此外從浙江華統股份引進的快速冷卻間,還將有效擴大白條豬的運輸半徑和延長售賣時間。
據悉,2023年8月,越秀農牧食品便與華統股份簽署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在廣東省區域開展生豬屠宰、生鮮豬肉銷售、肉制品深加工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為生豬屠宰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今年1月18日,雙方合資成立的廣州越秀華統食品有限公司也已正式開業。“去年的屠宰量為240萬頭生豬,約占廣州市場1/3的份額。未來希望能夠升級成為國家級屠宰場,進而帶動一些中小肉類分割、肉類深加工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集群。”
對于深加工行業,越秀農牧食品的技術水平也已走在前端。旗下“皇上皇”老字號品牌,廣式臘味銷量全國第一。“臘制品行業,很多企業還是采用傳統的手工方式晾曬臘味。”劉?表示,皇上皇永和加工廠建立了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焙房,領先業內。據介紹,該焙房會根據產品的實際情況,自動調節溫濕度,同時模擬自然環境下的曬制方式制作臘腸,出品穩定。
劉?表示,皇上皇還在嘗試開發多口味的休閑食品和熟肉制品,同時也在籌備新廠。待新廠建成投產后,臘制品產能一年會達到3萬多噸。“2023年的臘制品產量是2萬多噸。”
鼓勵良性競爭,開展聯合育種助力種業振興眾所周知,一直以來,畜牧業多被認為是比較落后的。如何才能實現全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讓外界改觀?劉?認為,生豬養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更關鍵的是解決種源問題。
“目前種源問題在‘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怪圈中循環。”劉?建議,一方面可以引進國外先進品種,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地方豬品種難以發展起來,根本的原因可能與數量不足、繁殖速度慢、消耗資源等相關,可以考慮將地方品種跟一些優質品種相結合,盡可能多地讓地方豬的優質基因保留下來。
劉?還呼吁國家可以引導規模化的畜牧企業聯合起來開展育種工程,大家擰成一股繩,為種業振興做貢獻,共同發力幫助畜牧業更好地發展。
其次就是提高自動化水平。由于養殖場是個封閉的空間,內部環境對設備是有一定損害的。劉?建議,應該深入研究設備的耐久性和實用性。此外,隨著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傳統的養豬人較難跟得上技術變化,劉?希望各方力量多宣傳,讓大眾更深入地了解畜牧業,鼓勵更高水平、更高素養、更強學習能力、掌握一定先進技術的人才進入畜牧業。
此外,劉?極力強調,不要惡性競爭,尤其是農牧業,所有的東西最終都是要端上消費者的餐桌,因此企業對色香味和安全都要負責任。應該是朝著良性的方向競爭,為老百姓創造更好的生活感受和體驗,而不能只是追求“我要更多的利益”,單純地追求極致的降本而犧牲了產品質量。“這種競爭對社會是沒有價值的,也不利于企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早晚會被行業淘汰的。”
【策劃】彭進 吳昊暉
【統籌】高勇紅
【撰文】曾慧玲